张颂文不是药神 - 徐姐影院

张颂文不是药神

来源:人气:896更新:2023-03-26 00:49:37

“雪藏”了两年半,张颂文的新片终于上映了。

《不止不休》,贾樟柯监制,白客、张颂文主演。

开分还不错,豆瓣7.4,票房却不那么如意,900万,不但拼不过《铃芽之旅》,甚至连上映了15天的《保你平安》也没打过。

图片

图源:灯塔专业版APP

张颂文没能继续“狂飙”得起来?

不过肉叔觉得,相比票房,这样的电影更值得我们专门聊一期。

为什么?

因为它呈现的是20年前,那个“理想主义”听起来还很掷地有声的黄金时代

因为它敢于发问:

从来如此,便不会错吗?

p.s. 有剧透,介意的胖友可以看完片再来。

01

“老鸟”黄江

黄江(张颂文 饰)一出场的时候,肉叔便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张颂文的演技魅力。

胡子拉碴,头发凌乱,他风风火火地从门外“冲”进办公室来,二话不说,掏出两瓶变了色的水——

这是当地河水遭受污染的证据。

图片

黄江是个老记者了。

肯吃苦,敢拼,富有正义感,是那个年代标准的记者画像,以至于这样的人物一出场,你似乎就能嗅到那熟悉的风尘仆仆气味。

而张颂文,也时时刻刻地在给角色加着分。

他去调查矿难,乔装当地工人,怎么做?

嫌衣服不够破旧,他便用剪刀刮出线头,在沙石地上打滚沾灰,这样,衣服上就沾满了尘土的痕迹。

图片

他在出租车上写稿,赶时间,又怎么呈现?

把烟含在嘴里很久,不抽,等拿出来时,嘴上已经沾满了烟丝,这种忘我,大概吸烟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而更重要的是。

他在时时刻刻拿捏着一个记者该有的气质——

急迫、正义。

同时对这个世界有着一定的无力感。

他可以为矿难该不该上头版与主编吵得面红耳赤。

也可以废寝忘食几天。

一个细节是,回报社的时候,你会发现黄江的手里总是拿着一块饼干——

他只有在说话间隙才有时间啃着。

图片

理想主义?

但与此同时,他却也对实习生韩东(白客 饰)说过一句话:

咱们当记者的,改变不了什么

你只需要把那些发生的事情记下来就可以了

图片

为什么?

他在报社实在待得太久了。

见多了太多无力的时刻,见惯了各种力量的打压,改稿、撤稿、开天窗,更重要的是,一篇报道发出去,经常会像打了水漂一样,引不起一点反响。

恶人依旧在作恶,穷人依旧在受苦。

更重要的是,调查记者总是在灰色地带游走,一不小心,就容易掉进别人挖的坑里。

所以,他只好按捺住自己的情感,尽量冷静尽量客观,似乎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行业待得久些,留下的东西多些。

“冷酷到底”,变成了他的安身立命之道。

但。

韩东的出现,让他的世界产生了变化。

看着这个26岁的小伙子,他是否也会想起,自己曾经怀揣着理想主义的时刻?

02

新人韩东

2003年,北京某春季招聘会上,人头攒动。

当面试官问韩东“什么专业,什么学历”的时候,韩东语气迟疑地回:

高中肄业......初中毕业。

面试官眼一瞥,嘴一抬,露出自然的讥笑。

图片

面试官恐怕不知道。

这个一无所有的北漂青年,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只为追一个记者梦。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

图片

为了这个理想,他几乎无下限地忍受北漂生活的苦,甚至于把生活简化成生存。

影片中有几笔细节。

韩东住在肮脏狭小的厨房旁的夹缝之中,只有一张一米宽左右的小床,床尾小桌上摆着台电脑。

冬天下雪的北京,他从来没有烧水或者用热水壶,喝水总是随便在水龙头接几口就完事。

房子年久失修,尤其进门玄关处的“热得快”,一次不及时断电就能酿成火灾。

图片

韩东的眼里只有一件事,逮住任何机会进报社做记者。

老实说。

肉叔看到这里时还是挺感慨的。

一无所有的韩东,理想主义的韩东,何尝又不是初出校门的我们?

而当我们怀揣着改变这个世界的理想时,所遭遇的现实,所被碰撞的头破血流,又何尝不是时时刻刻在发生?

所幸,一次机缘巧合,他被《京城时报》的记者黄江相中,成了他手下的实习生。

于是。

他24小时待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赶出报道。

甚至还胆大心细做“卧底”,深入事发地。

也正是这次实习,让他终于理解了:

记者,是历史的记录者。

但,这个准则,是否永远适用?

韩东很快遇到挑战。

他独立追踪“高价收血”事件,跟进时又牵出了“乙肝代检”的连环案——

乙肝携带者为了体检结果正常而出钱找人代检。

图片

但就在他拿下犯罪的铁证,只等成稿发布,迎来职业的第一个小高光的时刻。

韩东却迟疑了——

揭露违法,不会错。

不会么?

由此,他和黄江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争执。

03

争吵不止

吵的是什么?

一个被遗忘许久的词:新闻伦理

而这个词,其实早在电影的开头便已出现过。

黄江认为,事实就是事实,犯法就是犯法,记者只需要把事实记录下来即可。

图片

但韩东呢。

则是因为一件事,与师父的理念产生了分歧。

在卧底时,韩东碰到了好友张博(宋洋 饰)来找人代检。

张博连续三年考研,前两年成绩过关,却都因体检结果“异常”没能被录取。他不甘,唯一能实现上学的心愿的就只剩代检这条路。

韩东站在道德高位教育他,这是犯法的,你不该这么做。

而张博一句话把他噎回去:

我们这些人,就不配找工作吗?

不配上学吗?

图片

是啊。

二十年前的中国,大众还普遍对乙肝处于唯恐避之不及的心态。

从入学到就业,对乙肝携带者设下的障碍一道又一道。

所谓犯法。

不过是一些人面对生存的现状,而走投无路的结果。

所以问题出在哪里?

影片中有这样一句话:

乙肝的传染性被夸大了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法律、条例来限制他们

图片

是的。

揭黑没有错,但假如这个社会体系对“黑”的界定本就有误呢?

于是电影里——

韩东与黄江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韩东坚持要撤稿,黄江则不满这样的冲动,一怒之下,开除了韩东。

然后呢?

韩东凭一己之力采访了许多乙肝患者,讲述他们被歧视的现状,写成了一篇《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

图片

而现实中呢——

张博的原型张先著一纸诉状,将拒绝录取他的政府部门告上法庭,成了“乙肝歧视第一案”。

韩东的原型韩福东,则跟踪此案,在中国《新闻周刊》发表一篇《中国1.2亿人的反歧视主张》。

图片

也是由此,推动了政策的不断改革。

2005年,《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正式出台,明确表示肝炎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担任公务员。

2007年,《就业促进法》通过并第一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

2010年,入学、就业体检中不得要求乙肝检测。

图片

04

口号可休

是的,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影片的问题所在——

电影与现实,所表达的根本就是两个方向。

其实早在公映前,《不止不休》就屡屡被指“《药神》同款”。

他们确有相似之处。

同样是真人真事改编的,稀缺的现实题材。

它们都具备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讲一个普通人想拯救一群病人。

与此同时,也都具备社会性反思,关乎民生,关乎“人”在这个社会生存的不公与疾苦。

但,两者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从剧作上来说。

这部影像风格整体更作者化,也没有《药神》娱乐性和剧作完成度那么高。

比如人物塑造上,除了男主角,其余基本全员工具人(诸如女友小竹像个可有可无的摆设,好友张博的碰巧出现则是为了推动男主转变......),且都是道德上无瑕疵的大好人。

比如剧情主线不清晰,后半部主题跑偏,刚抛出新闻伦理和重审记者身份的命题,突然转而大讲特讲反乙肝歧视。

但更重要的是。

从表达上来说,它连一个清晰的“靶子”都没有。

没错,电影是在赞颂那个理想主义时代的调查记者,他们确实是时代之光。

但调查记者做的是什么?

2003年,《南方都市报》记者陈峰年发表《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

揭发了在广州的外来务工者,27岁的孙志刚,是如何因没有“暂住证”被遣送收容站后遭殴打致死的事件。

报道一出引起社会舆论大震动,最终推进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

2005年,《河南商报》记者范友峰发表《一案两凶,谁是“真凶”?》。

重揭聂树斌案的疑案风云,让一桩尘封十多年的冤案得以平反。

图片

2008年,《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发表《甘肃14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

首次点名“三鹿”,曝光这个特大食品安全事故,由此引法中国整个乳品行业的地震。

图片

有“中国揭黑第一人”之称的王克勤,曾以变色龙式的深潜调查闻名。

2001年,他报道非法证券市场,假扮成下岗职工、普通白领或商人等各种身份打进黑市,写出了《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推动当局开展整顿非法证券市场。

2010年,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山西疫苗乱象调查》,揭露当地疫苗中毒及致死案例,官商合谋垄断疫苗市场等黑幕。

图片

就像电影《聚焦》的原型人物、普利策奖得主Walter V. Robinson说的: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is not a necessity. It makes it possible for all of us journalists to hold powerful people and institutions accountable.

调查报道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它给予了所有记者监督掌权者及机构的权力。

那个时代深度专业的新闻报道,着眼于公众利益,在方方面面推动了社会进步。

但是发现没?

他们面对的从来都是地方势力,是强权资本,是不合理的制度,从来都有着具体而清晰的目标。

那些,是法与制边缘的不义之处。

而不会如《不止不休》般,最终把大众的乙肝歧视当做目标,顺拐地振臂一呼。

这里本该有把刀子。

却被迫变成了轻飘飘的一句口号。

05

理想之殇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建议你有时间的话,就去看看这部电影。

不为别的。

只为难得有国产片,愿意呈现那个有过调查记者的年代。

只为难得地,我们透过电影的缝隙,可以回想起自己理想主义的初心。

还记得黄江和韩东第一次见面。

他拿过韩东手里捧着一本书,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一边念到:

“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

图片

我们何尝没有过如此的理想?

20年前,故事发生的那一年,不知道有多少高中生报考新闻专业,不知道有多少毕业生进入报社,怀揣着憧憬,怀揣着当年阅读《南方周末》的那份激动,准备在这一份份报纸,一个个豆腐块大小的版面中大展拳脚。

可20年过去了。

在这“不朽的事业”中留下来的,又有几个呢?

赤子之心这个词,还有几个人说呢?

当然我们可以把一切归咎于现实。

但请看一个细节。

电影的最后,那张漂浮在半空的报纸上,头版依旧刊登着“喜迎春晚”的消息。

但它的下方,《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同时也被刊发了。

这一刻,喜庆与呐喊共存。

是的,我们或许改变不了什么。

改变不了娱乐至上的环境,改变不了动辄得咎的舆论,甚至改变不了那些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

但,就像电影的片名,《不止不休》。

只要没有自我放弃,我们对“不公正”的声讨就该不止。

对“不合理”的追问也该不休。

毕竟,“这个世上发生的事,有哪件是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呢?”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21 徐姐影院

<var id="q8kSM"></var>